從1970年到2010年,全球年均糧食生產總量增長超過一倍。新型種子、更多的肥料、殺蟲劑以及灌溉技術,使得每公頃產量從1970年的2.4噸提高到2010年的4.6噸,即提高90%,但同期耕地面積僅擴大15%。
在過去40年里,全球糧食生產保持著快速增長的勢頭,中國糧食保持著十三連增。糧食單產產量在提高,且還有提高的空間,但是在產量提高的背后,潛伏著不斷增強的氣候變化影響以及土壤退化危機。從表面看,農產品外觀越來越光鮮,品種越來越豐富,對比1931和1991年西方植物的分析表明,植物中礦物質含量平均下降22%。
未來如何確定肥料的價值指標?肥料是土壤生態系統的營養移民。在中央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下,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。肥料技術也取得了日新月異的成就,肥料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以及產業標準國際化水平在快速提升,國際標準貢獻在不斷增強。但與此同時,卻出現了新的問題,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,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也越來越大,農業環境承載力已到達或接近上限。同時,在農業生產中,存在大量的不合理施肥,缺少中微量元素的有效補充,使土壤供給植物的中微量礦物質大量減少。這不僅造成大量資源浪費,也使人類健康受到威脅。
未來產業革新的方向在哪里?未來肥料產業革新方向應以健康為導向,以改善農業生產方式、技術創新方向、提升農業服務能力,三措并舉更好的服務現代農業。立足肥料與健康的關系,構建工業和農業的生態協調系統,更著重服務于農業生態系統整體的設計要求,著重貢獻于人類健康技術的研發。同時,要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,搭建資源共享平臺,促進技術的不斷進步。